所谓“磁波刀”,是一种将超声能量从体外以“绿色、精准、个性化”的方式汇聚于肿瘤等病灶部位,使瘤体温度迅速提升至65℃以上,从而利用高温“烧死”肿瘤组织的仪器设备。
接受磁波刀手术的患者不会留下任何创口,术后不良反应也较小。陈亚珠团队完成了在十多组体膜、上百斤猪肉上的离体实验以及十余例活兔实验,实验结论表明,多阵元相控型PHIFU技术具有单多焦点“瞄准”、焦域可变、焦距可控、超声引导、声束可控、多模式治疗的综合优势,可实现安全、无创伤且有效的靶区消融,对癌细胞“百发百中”,不会伤及“无辜”好细胞。
随着上海市科协牵线搭桥,以前师徒间的传帮带逐步升级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优”的院士(专家)工作站。实验室里的一流科研宝贝更多落地变成产品,有了直面市场的机会,企业也在院士专家科学脑库的支撑下,研制出了MRI-PHIFU系列超声治疗产品。“我们的产品在与国外同类产品的同台竞技上,多项指标胜出,预计明年年中就能拿到医疗器械上市许可证。”站在“新一代国产相控磁波刀”展品前,上海沈德医疗器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崔磊自豪地说。
据介绍,与传统手术、化疗、放疗、质子重离子精确放疗等治疗方法相比,新一代国产相控“磁波刀”技术,具有非侵入“无创”治疗的优势,将会是传统治疗方法的重要补充。
目前,超声经颅治疗特发性震颤、癫痫、帕金森、血脑屏障打开、脑肿瘤,以及恶性肿瘤的热疗和免疫激发等系列产品,也在加紧研制中。
相关链接
作为市科协部署和打造“科创中国”上海行动的载体和服务手段之一,创设于2009年的上海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已成为引导高端智力资源向企业集聚,助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支撑平台。
近年来,院士(专家)工作站建站明显提速,从多年前的几年建设一站,变为如今的一年建站100家。
截至本月,上海建站总数已达564家,进站工作的院士专家达3076名,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2800余项,攻克关键技术难题4500余项,获得专利830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