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中国领头雁,巾帼功勋思源情 —沈德医疗总顾问陈亚珠院士被授予“上海市科技功臣奖”

    5月19日,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沪举行,大会隆重表彰为上海科技事业和现代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大会授予84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名誉院长、沈德医疗总顾问-陈亚珠院士上海市科技功臣奖,奖励她带领团队数十年坚持自主创新,为我国大型无创医疗器械的民族化、产业化作出的杰出贡献。熟悉她的人都说,陈亚珠院士是为科学而生的,获得这项殊荣当之无愧、实至名归。

  • 陈亚珠院士科技功臣颁奖现场

  • 陈亚珠院士是我国大型无创医疗器械研发的先驱者和领军人物,开创了我国重大疾病物理治疗的学科研究新方向,在国际超声治疗领域享有盛誉。她的人生有两次跨越学科的传奇经历。

    陈亚珠院士早期在过电压防雷保护、高电压绝缘设计、静电场数值计算等领域作了大量研究工作,成绩卓著。40多岁时,她以电力系统知名专家的身份,成功研制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液电冲击波肾结石体外粉碎机,实现国产高端医疗器械替代进口的零的突破,时至今日,那段传奇故事仍是中国泌尿外科史上精彩的一页。在 59岁当选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工程学部院士之后,她并不居功自满,反而感到肩负重任,毅然放弃了她擅长的高电压技术领域,选择深入医学工程领域作出新的贡献。20多年来,她倡导肿瘤等重大疾病无创、精准、多元化的治疗理念,率先提出多模式相控聚焦超声治疗新方向,作为沈德医疗总顾问,她鼓励与支持沈国峰教授带领亲自培养的近二十位交大学子组成沈德医疗创新创业团队,将新一代相控“磁波刀”技术应用于临床,推向社会。新一代相控“磁波刀”技术及系列产品又一次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极大推动了中国高端无创医疗器械的产业发展。

  • 陈亚珠院士与沈德医疗团队合影

  • 少年立下报国志

    不忘初心/ 中年成为知名高电压技术专家

    陈亚珠 1936年生于浙江宁波,小时候家中清贫,父亲早逝,母亲教育陈亚珠要自强自立、严以律己、懂得感恩。初中的时候,“抗美援朝”爱国运动给陈亚珠很深刻的教育。她暗暗立下志向:一个人活着应该让更多的人生活得更好,长大要为祖国争光。

    1957年,21岁的陈亚珠进入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就读,老交大的优良传统,激励着她成为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她还记得读大学时,每当跨进校门,走在绿树成荫的大道上,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高耸的史穆烈士墓等一批革命先烈的纪念建筑。史霄雯、穆汉祥烈士为追求民主自由而壮烈牺牲的事迹强烈地震撼着她的心灵。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等交大学长为科学献身,视祖国利益至上的大无畏精神激发着她为国奋斗的决心。

  • 陈亚珠院士在临床实验室潜心研究肾结石体外粉碎机

  • 1962年陈亚珠毕业留校,进入高电压教研室工作,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老一辈老师的带领下,勇于探索、勤奋刻苦的陈亚珠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和科研,逐渐成长为教研室的中坚力量。她从事配电变压器防雷研究,解决了当时中国援外产品的质量问题。她用真实试验,对户内变电站空气间隙净距所做的研究成果,被写入了变电站设计的国家规程。她开创了静电场计算新方法,为高电压设备的绝缘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在全国获得推广应用,帮助许多企业解决了实际问题。到1980年代中期,陈亚珠已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等重要奖项,还曾获得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在国内高电压领域有了一定名望,常受邀赴各地电力部门讲学。

  • 人生“第一搏”

    跨学科惊险一跳/研制成功肾结石体外粉碎机

    就在这个时候,陈亚珠开始了第一次跨越学科的传奇经历。1980 年代,肾结石病是我国常见、高发的疾病,当时主要是靠创伤大、术后恢复时间长、医疗成本高、老百姓负担重的外科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唯一可以不开刀解决问题的就是使用进口的“肾结石体外粉碎机”。但在1985年,120万美元的仪器价格对国家和社会来说都是巨大的负担。“研发中国人自己的碎石机”激起了陈亚珠和老师唐耀宗的巨大兴趣也就此燃起了陈亚珠心中的星星之火——“我想为这个世界留下些什么”。

  • 上世纪九十年代,陈亚珠院士个人照之高瞻远瞩

  • 体外碎石技术是电子、计算机、自控、影像、医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兴技术,与之对应的医疗设备涉及的知识和技术领域跨度大、难度高、国际垄断、国内空白,对她们来说这是全新的挑战。当时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时期,科研经费非常有限,开展这样跨学科、跨部门的大型自选课题,是需要巨额资金的,并且还没有对口的部门可以申请,这和现在一个科研项目能够拿到国家或企业上千万的资金支持完全不同。在大多数人看来这个项目简直是 “天方夜谭”。但是怀着“人生能有几回搏”和“不成功便成仁”的理想信念,陈亚珠与团队的同志们毅然决然地投身其中。

    “我偏偏要笨鸟先飞”,当时踌躇满志的陈亚珠就是这样一边自嘲地激励着自己,一边展开人生崭新的搏击。面对40万元的资金缺口,她们“磨破嘴皮跑断腿”,当时还是副教授的陈亚珠以“穷且益坚”的科学家精神和每个月不到80块的工资作为信用担保,在上海市科委的支持下,获得了自然科学基金低息贷款。“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想必说的便是这样的精神了!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面对着巨大的压力和病患的殷切期望,他们分秒必争、夜以继日,经过数以千计的技术攻关、数以万计的工程实验及动物试验,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终于成功研制了国内知识产权的上海交大肾结石体外粉碎机。1985年12月,在上海中山医院泌尿外科张元芳、章仁安两位主任的主持下,首次临床试验获得成功。当时尽管是隆冬时节,试验中的陈院士却却是汗流浃背......在那20个月的科研攻关时期,一无现成可用的技术、二无充足资金的支持,从高电压技术向医疗健康的“惊险一跳”和“背水一战”,能做、敢做、做成的人,已远远不只有情怀,更多的是责任心、担当感和国家民族的使命。

  • 陈亚珠院士在肾结石体外碎石第一台样机旁

  • 国产机器售价仅为进口设备的十分之一,各地医院纷纷前来订购。1987年,碎石机技术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988年又被列入《中国十年建设》图册。1990年,碎石机的发明人德国教授赫斯勒来我国进行学术交流,盛赞交大碎石机是国际最先进的碎石机之一。在第一代碎石机取得巨大成功之后,陈亚珠和团队改进技术,又接连推出第二、第三代碎石机,并且在没有花国家一分钱推广费的情况下,将交大碎石机推广到全国近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00多家医院。30多年来,交大碎石机市场销售数亿元、治愈患者数百万,打破了我国高端医疗器械多年依赖进口的神话。截至2016年,著名的上海中山医院用交大碎石机治愈患者达 15000多人。特别巧的是,陈亚珠的儿子前几年也患上肾结石,就是在中山医院用母亲研发的碎石机治愈的。儿子对妈妈说,“我现在才真正体会到你为社会做了多么大的贡献。”

    碎石机上市后,不少患者在了解到背后的研发故事之后,被团队的拼搏精神打动,纷纷寄来感谢信,送来锦旗。这让陈亚珠内心充满自豪和喜悦,她深深体会到:

  • 人生“第二搏”

    花甲之年再出发/登上无创治疗新高峰

    就这样,陈亚珠的名字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成为响亮的存在。1996年,59岁的她因在大型医疗器械研究方面杰出的开创性成果,高票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工程学部院士。当选院士后,陈亚珠感到肩头有沉甸甸的责任。她一直以来的人生信条是,要做一个不负国家和人民的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当选了院士,就理所当然要为医药卫生工程作出贡献,她下定决心要继续为国家研制高端医疗器械。

    实际上,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对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很大,整个行业处于上升周期,陈亚珠如果留在电力领域继续开拓,以她的实力和干劲,取得更多成绩是不难的。而与之相对的是,生物医学工程在我国是一个新兴的边缘学科,发展自主创新医疗设备的事业尚处于低谷,一方面国家科研投入很少,一方面却花大量的外汇进口设备。作为这一领域的先行者,陈亚珠心中非常焦急:我国有13亿人口,主要医疗设备都依赖进口,即使除开国家的巨额支出不说,万一国际环境变化,发达国家对我们限制出口怎么办?届时,中国的医疗事业将承受难以想象的压力。怀着强烈的为国家分忧解难的使命感,陈亚珠带领团队向发展高端医疗设备的方向迈出了坚毅的脚步。

    “雄关漫道真如铁,如今迈步从头越。”这一次,她打算挑战世界医学的难题——肿瘤治疗。长期以来,肿瘤治疗主要依靠开刀、放疗和化疗等手段,患者要承受巨大痛苦。陈亚珠敏锐地洞察到基于物理技术的肿瘤治疗装备研发高潮即将到来,抢占中国高端医疗市场的又一场风暴正在逼近。1998年,她领衔组建了上海交大生物医学仪器研究所,倡导“绿色治疗”理念,研发精准无创治疗技术,又一次忘我地投入到科研事业当中。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陈亚珠院士的带领下,团队师生心向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经过十余年的持续攻关,她和团队研发出以新一代相控“磁波刀”(MRI-PHIFU)为代表的多模式聚焦超声无创治疗系列产品,解决了超声治疗中的精准定位、无损测温、实时疗效评估、手术可视化、电磁兼容等国际难题,正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华山医院、肿瘤医院等多家知名三甲医院开展临床,用于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转移骨肿瘤疼痛缓解、乳腺肿瘤的无创治疗。该技术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工博会创新奖、高交会优秀产品奖。

  • 沈德医疗新一代相控“磁波刀”设备展示

  • 陈亚珠带领团队用又一个20年的焚膏继晷,为世界肿瘤无创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为中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高端医疗装备行业开辟了新道路,引领了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发展,打通了集科学研究、教学、医疗临床、产业基地等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的技术创新通道,率先实践了医工结合、医工交叉的“产、学、研、用”创新模式。在她的支持下,沈德医疗不断发展壮大,相继获得科技部“十三五”数字诊疗装备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重大仪器项目、上海市科委两项科技支撑项目、“2025宁波智造”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获得上海市徐汇区政府“招商引智计划”、宁波“3315人才计划”、江苏省“双创人才”、南通市“江海英才”、崇川区“紫琅英才”等省市级荣誉称号和引智计划支持。

  • 陈亚珠院士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指导“磁波刀”动物实验

  • 交大执教60年

    她是充满“正能量”的人生楷

    陈亚珠在交大任教近60年,培养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10多位博士后,40多位博士,100多位硕士。她培养的学生中,代表性杰出人才有美国医学和生物工程院会士、国家特聘专家、国家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副部长、海内外知名大学教授、研究员等、行业领军人物、首席科学家、技术总监、部门经理……他们都活跃在国内外重要的学术和创业的舞台上;她带领的科研团队中青年学者成长迅速、掌握关键技术、发展势头强劲;最令她骄傲的是交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几百名学子现已是桃李芬芳。

  • 陈亚珠院士

  • 上善若水

    耄耋之年为年轻人鼓劲支撑

    “厚德载物”“业精于勤”。这是陈亚珠院士办公室墙上挂着的两幅书法。

    2019年10月,在上海交大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建设四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由上海沈德医疗器械科技有限公司和陈亚珠院士共同捐资成立“陈亚珠院士基金”。基金成立旨在从经济上支持在交大从事生医工研究的师生,希望他们发扬坚持不懈、奋斗不息的科学家精神,为医疗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 陈亚珠院士基金成立

     

     

     

    陈亚珠院士被授予科技功臣奖,是对上海交大医工交叉领域科学创新发展建设的高度评价和重要肯定,同时也展示了沈德医疗在新一代相控“磁波刀”技术和应用创新研究方面的深厚实力。

     

    陈院士耄耋之年依然神采奕奕,她坚定地站在团队的背后,用力为年轻人奉献和支撑;在“健康中国”已然成为国家战略、“智慧医疗器械”被划入上海科创中心重要布局之际,她在新型医疗器械研究和转化应用的第一线时刻准备,不断迎接人类健康领域科学技术的难题和挑战。荣誉过后的陈亚珠院士,仍然是那位“热爱祖国、心系人民、严谨治学、开拓创新”、奋斗在健康中国第一线的最美女科学家!

     

    人生是大自然赐予的一块高雅的宝石,

    人在漫长的岁月里对它精琢细磨,

    只有那些不辞辛劳的人,

    才能使它发出耀眼的光辉。

     

    这是诺贝尔奖创始人写下的一首诗,曾经给青年陈亚珠带来感动。当陈亚珠院士的人生进入最美的夕阳红阶段,我们发现,她一直在以自己的经历,为诗歌描写的意象做出一个精彩而厚重的注解。